查看原文
其他

有娃后,那些“虚的东西”真是不服不行

Daisy本人 天赋一饼 2021-09-15

文 | Daisy

入群解压 | 见文末


前两天我送饼饼去幼儿园,看到老师在捣鼓一个小行李箱,箱子里都是小孩用过的东西,挤了一半的牙膏,用过的防晒霜,旧牙刷旧牙杯,缺胳膊少腿的布偶... ... 

班里一个叫本杰明的德国男孩(以下简称“小明”),在幼儿园的游戏区午睡区各种区来回疯跑,四处收集这些破玩意儿

我懵逼良久,实在看不懂他们在搞什么。

小明又从墙上揭下来一个破纸壳,上面有他的名字和生日照片,冲老师挥了挥大喊:

“我的!我的!这也是我的!”

老师的演员修养很好,配合他说:

“好,这也是你的!丢进行李箱吧!”

我呆若木鸡,现在过家家都开始玩分财产了?

这时老师告诉我,小明今天要从小班(0-3岁混班)升大班(3-6岁混班)了。

幼儿园还是那个幼儿园,只是换了个楼层。

班里张灯结彩,无限供应水果和零食,一群小孩哐哐猛吃,小明四处收集自己的物品,在老师和小朋友的簇拥下,敲锣打鼓大包小包上楼了... ... 

这时我已经被赶到门外,隔着玻璃仍然能感受到里面的气氛,排场堪比豪门扩招。

外面开始下雨,我想看看他们究竟有多闲,在雨中坚持看完了整场“仪式”,耗时一小时。

接娃的时候,我问老师,你为什么费那么大劲给小孩搞仪式?他能懂多少?

老师的回答,足以让我用粗体红字另起一段写——

有很多事情,对大人来说微不足道,但对小孩来说是“大事”。式感可以帮助小孩,更好地接纳这件“大事”,从心理上彻底告别一个阶段,开启新的人生篇章。

翻译成人话也就是说——

小明升班,对家长来说只是多爬一层楼接孩子,但对小明来说是一次重大转身。仪式感让他明白,我即将离开傻玩的小班,要去大班继续傻玩了。


如果你认识一个山东老乡,你肯定听过一句话——

整那些虚的干嘛!

大部分山东人很讲实际,出场自带《好汉歌》BGM,说话讨厌拐弯抹角,办事最烦虚头巴脑,什么爱不爱恨不恨的,咱俩都这么熟了,别跟我玩虚的。

山东人口中的“虚的”,说好听点叫“仪式感”,说难听点叫“有钱烧的”。

我们父母那代人,不管南方北方,大多不屑于“仪式感”—— 老夫老妻整那些浪漫干嘛,小孩又不懂办什么生日趴,有买花的钱还不如来二斤酱猪蹄,一家人亲来抱去多别扭啊。

00后年轻人又走向另一个极端,过度崇尚“仪式感”—— 传统节开饭,洋节开房,烛光红酒大全套,新年圣诞各一炮,每月14号都是情人节,520是网络情人节,523是小三情人节。

中年人呢,对仪式感的“度”拿捏得最准,既不全盘否认,也不过分夸大。

现在问题来了,我们的优秀到底从何而来?


都是托小孩的福,我们才变得既务实又不缺乏对“仪式”的尊重。

只要你想偷懒,根据墨菲定律,家庭群就会跳出这样的文章——

“没有仪式感的家庭,很难养出幸福的孩子”

“仪式感,让孩子心灵富足地成长”

“没有仪式感,孩子就只有无趣的童年”

有娃前,当我说“生活要有仪式感”,我意思是烛光晚餐加个包;有娃后,当我说“生活要有仪式感”,我意思是玩具火车和乐高。

当然不是普通乐高了!“仪式感”的乐高,要扮成圣诞老人塞进袜子送,在复活节兔子的见证下送,在南瓜灯的鬼火中送,照片一拍,朋友圈一发,

仪式感爆表。

随着娃的长大,我的思想也在进步。我越来越觉得,仪式感不一定要隆重,也不用等“大日子”。

我娃在德国入托,经历了资本主义特色的“幼儿园适应期”

所谓适应期,就是家长陪着在幼儿园玩,中间跟娃道别离开,每天离开比前一天更久,直到娃接受自己待在幼儿园的现实,原理参见温水煮青蛙

经常发生的情况是,娃本来玩得好好的,我按老师的指导,走到她面前同她“郑重道别”,她立刻倒地不起,哭天抢地,姿势参见下图。

于是我跟老师商量:

“下次我离开的时候,偷偷溜出去不就行了,道什么别啊,没事找事!”

老师义正严辞反驳我:

跟孩子的每次道别都要郑重。如果你偷偷溜走,等你娃发现你不见了,会对你失去信任。郑重道别,就是要她知道你会回来,让她放心。”

没想到,我委曲求全按照老师的方法做,我娃真的很快就明白了“道别是为了再见”的道理。

“郑重道别”,

不就是仪式感吗?


我有个巨大的遗憾,学位拿了好几个,但半个毕业典礼都没参加过

本科毕业时,大学邀我参加毕业典礼,我说我在忙着备考托福,没空去瞎掺和;硕士毕业时,大学邀我参加毕业典礼,我说我在国内度假呢,赶不过去啊。

其实都是借口,托福我是裸考的,机票随时可以买,当时我真正想法是,毕业的意义是拿到证书,其它都是虚的,浪费时间

当我看到同学们在社交媒体狂发毕业照,我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—— 凭我的智商不可能读博了,我错过了今生最后一次参加毕业典礼的机会。

尽管有娃后我又不得不开始自鸡,但再也没机会重返校园,过读书考试的单纯生活(当然我也不想)

学生时代彻底终结的那天,我手机里连张照片都没有—— 这成了我人生第二大遗憾。


我队友从没对我说过“我爱你”。

婚前我一直耿耿于怀,你到底爱不爱我啊?

婚后我说服了自己接受现实,毕竟我也没对他说过,扯平了。

养娃让我升华。有娃后,我奇迹般地开始相信,见面拥抱是仪式,郑重道别是仪式,周六全家出动买菜是仪式,报复性熬夜过二人世界也是仪式。

仪式是酵母,少了发不起来,多了面会酸。

高级的仪式感,不是往日子里猛塞仪式,而是把日子过成仪式。


-The End-

这是Daisy的第53篇原创

你们一定好奇

我人生第一大遗憾是什么

10年前没买铂金包


欢迎转发朋友圈

“育儿文竟然可以如此沙雕”


扫码入群,缓解带孩子狂躁

(添加备注:“粉丝群”+居住地)


近期文章

中外幼升小真题大PK:气到想笑!

千万别跟外国人抬杠“法律”与“人情”

为母则强不起来,有问题吗?


作者 | Daisy

不装的育儿博主,稳重的段子手

文笔幽默非主流,不说真话不舒服

扫码关注「天赋一饼」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